生怕儿孙忘昔日
金沙江上话长征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走进巍山南诏博物馆

* 来源: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 * 作者: admin * 发表时间: 2020-05-19 0:00:00 * 浏览: 293

《红军长征过丽江》图片展在巍山南诏博物馆展出

 

大理巍山,文献名邦

 

 

正值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之际,在玉龙县文旅局、巍山县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巍山南诏博物馆的积极配合及鼎力支持下,《红军长征过丽江》图片展正式亮相巍山南诏博物馆。

展览主要以红二、六军团长征为主要内容,突出展示了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丽江的这段历史。在陈述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穿插了部分红军长征过丽江时遗留文物的介绍,还以小故事的形式向人们展示红军渡江时军民鱼水情的故事。旨在通过此次展览充分发挥我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那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起每一位观众爱国主义情怀,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大理巍山简介

巍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省设置郡县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古都、茶马古道重镇和彝族寻根祭祖圣地,清代曾被御封为“文献名邦”。境内有保存完好、距今600余年的巍山古城, “南诏古都、彝祖故里、道教圣地、鸟道雄关、红河之源、和谐回村”是巍山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六张名片。

 

 

 

 

工作人员正在布展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工作人员正在讲解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工作人员参观巍山南诏博物馆

     丽江市玉龙县作为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不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三大桂冠”,而且作为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重要的转折点,红色文化在这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通过此次展览,旨在进一步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两地文化、文物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此次展览将延续至2020年7月18日。

 

 

 

 

 

 

 

 

 

 

 

 

延伸阅读

 

巍山南诏博物馆馆藏精品

 

 

 

 

 

 

 

 

银人物杖头首

银人物杖头首,时代春秋晚期,通高8厘米,银质。杖头首呈站立状,中空。上身着方格纹薄衬,下着棱形回纹饰裙,颈挂饰物,两臂饰钏,手腕饰弦纹串饰,左手略抬紧贴胸,右手略抬至腹部,左腰际有两根编结形带饰,头部额前有刘海。从像的背面看,头部均为编发。从整个人物的造型和衣着装饰上看应是一女性。

青铜编钟

 

青铜编钟,时代春秋晚期,通高20、宽12厘米,铜质。编钟呈扁圆筒状,上圆封闭,半圆环钮,下端平口,共鸣箱为扁突体,舞面弧凸,腔上阔下微收,两铣由上至下稍向内倾,钟的正面、背面、两侧及顶端有散音孔,正面饰双虎食人纹,下端五分之一处饰弦纹两道,弦纹下为卷云纹。

释迦如来坐像

 

释迦如来坐像,南诏·唐(8世纪初),尺寸为通高62、坐高40、宽30厘米,质地为红砂石。像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莲花座上,头部螺髻并刻线波状头髪,面部慈祥,略带笑容;双眼微睁,眉毛细长而弯,双耳垂肩,双手贴印于胸前,左臂带钏;身着袈裟,袒右袵,袈裟纹路疏密排列有序。

双狮端砚

 

双狮端砚,时代清康熙,尺寸为通长47cm、通宽30.5 cm、厚11 cm,质地为端石,重量为19kg。砚体型较大,为上好的端石制作而成。砚为长方形抄手砚,砚的左、右、前、后四面均为素面,底部为坡形抄手,有铭文,上为印章状篆书“康熙御制”,下为7行坚排楷书,每行12字,共计84字。配有木质砚盒,中间书有“双狮砚记”及10行坚排楷书。

 

 

 

 

杨枝观音立像

 

杨枝观音立像,南诏·唐(8世纪初),头戴宝莲花高冠,头部四周雕莲花瓣纹饰、后有圆形头光,眉细而弯,眼鼓突,肩披长巾,颈戴项圈,有臂钏,束带着裙紧贴腿,身配璎珞,中间交叉处为宝莲花,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赤足立于莲台之上,是一尊典型的民间杨枝观音像。

 

 

 

 

 

 

 

 

编辑:洪垒、杨婷娇、和子钰

初审:张学文

终审:杨志坚